香港旅游租民居,香港特色民居
1. 香港特色民居
1988年前,香港唯一的民航机场是位于九龙的九龙城区的香港启德国际机场,旧机场位于市区中心,接近民居,多年以来对九龙城区的居民造成很大不便。机场于1990年代已经远超饱和量。但由于新机场的造价高昂,虽然港英政府就新机场选址及规划完成研究,但计划一直没有落实。1989年,香港港督卫奕信随即于同年10月11日在立法局宣读的施政报告中,宣布兴建新机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即后来的香港机场核心计划,被外界称为“玫瑰园计划”。
由于新机场造价昂贵,而且工程所需的借贷无可避免会跨越1997年,即香港主权移交的年份。中方曾经多次批评新机场工程将会对香港特区政府造成财政负担,中英两国其后透过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就新机场的财务安排进行谈判。1991年9月3日,英国与中国签署《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备忘录主要申明:港英政府在其管理期间负责建设并在最大程度上完成机场核心计划,留给未来特区政府的储备不少于250亿港元;中国政府支持新机场建设,对需在1997年6月30日以后偿还的港英政府的举债采取积极的态度,并同意中国银行发挥适当的作用;中英两国成立一个由中英联合联络小组领导的机场委员会,而港英政府则成立香港机场管理局和咨询委员会。实际上,港英政府在谈判时期就已经成立临时机场管理局(1990年4月),并逐步批出新机场的工程合约。
新机场的工程于1992年正式动工,新机场位于大屿山以北的人工岛上,面积为12.5平方公里。人工岛包括原赤鱲角岛、榄洲以及填海所得的土地。初期计划原定于1997年年中完成,港督彭定康更曾表示希望在政权交接后能够从新机场离开香港。不过新机场还是于6年后才建成,1998年7月2日由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主持开幕仪式,7月6日正式运作。连同其它相连基建设施,造价约为90亿美元,占香港机场核心计划成本的百分之四十。
新机场于1998年7月6日启用时,启德机场同时关闭。不少设备、器材等在当晚午夜后才从启德机场通宵地搬迁往新机场,停泊在启德机场的飞机也要飞到新机场。早上6时30分,机场完成迁移,赤鱲角新机场正式开始运作。首班抵达香港国际机场的航班,是由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不停站直达香港的国泰航班,于1998年7月6日清晨顺利降落在机场南跑道。时至今日,不少市民仍以“新机场”和“旧机场”分别称呼两个机场。机场启用初期曾一度出现混乱,新机场的混乱其后逐步获得解决,并逐渐被市民及旅客所接受。
2. 香港特色房子
劏房就是“分间楼宇单位”,又名房中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种,常见于唐楼等建筑物。
业主或二房东将一个普通住宅单位分间成不少于两个较细小的独立单位,然后作出售或出租之用。每个小房间的面积由几平方米到十平方米不等,月租金亦要三至五千元。租客通常为草根阶层、新来港人士或单身人士。
3. 香港建筑风格特色
塔楼的两个造型体块从地面向天空旋转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以优雅的形态紧密相拥。两个地块分别代表了深圳和香港,通过旋转相拥的造型,代表了对于两座城市共同发展的美好向往。塔楼的朝向设计最大化海湾和山丘的景观视野,同时使各建筑之间的视野影响最小化。考虑到场地的高密度,塔楼在上升的同时逐渐旋转,通过释放邻近空间,与周边建筑形成更加友好的相邻关系。
塔楼严谨的几何造型基于一分为二的正方形平面,从不规则的基地开始,建筑造型向上逐渐收分的同时旋转了45度。建筑体量在塔冠处分开,展示轴线关系,隐喻地表达了两座城市的地理连结。最终形成的螺旋形几何造型既符合建筑美学的独特性,又兼具实现可持续目标的实用功能。这种旋转造型有效地降低了风荷载,并减少了总体重量和所需的结构量,这在台风频繁登陆的前海地区是十分必要的。
2
4. 香港特色民居名称
围屋是客家的民居,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如龙岩、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书洋3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乡,以及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几个乡镇。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
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
客家土楼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5. 香港居住民俗
香港留学论坛表示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亲朋好间相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
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即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打,以表示感谢)。
据说,叩指礼是从叩头礼中演化而来的,叩指头即代表叩头。
6. 香港传统民居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性质和颁发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一种。持上述护照前往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有效,并载明持照人有返回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有资格申领上述护照的人士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中国公民。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签发机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由中央人民政府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依照法律签发。具体负责签发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机关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此外,按照国际惯例,中国驻外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领事代表机关和外交部授权的其他驻外机关也可以办理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事宜,但有严格的规定和周密的安排。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有效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有效期为十年。上述护照不设偕行儿童页,签发给十六岁以下儿童的护照有效期为五年。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样式和印制工艺
1、护照中文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英文全称“PASSPORT、HONG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护照规格为125MM X 88MM;分32页普通型和48页加厚型两种。使用中文繁体字和英文两种文。
3、护照封皮为深蓝色软皮,封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烫金图案和护照中、英文全称的烫金文字。
4、护照内页采用印有长城水印图案的专用纸张,有蓝、橙色彩虹印刷的紫荆花放射形图案。
5、护照封二为请求页;第1、2页分别为中、英文护照说明页;第3、4页为备注页;第5至31(加厚型为47)页为签证页;第32(加厚型为48)页为应急资料和持照人签名页;封三为持照人个人资料页。
6、签发护照时,持照人照片将采用电脑刻印技术,目前样本塑封膜上的两朵小紫荆花之间的位置将加一条型密码,而两朵小紫荆花届时取消。
7、签发护照时,护照人姓名的中文商用电码和身份证号码将加注在备注页上。
8、签发护照时,封三个人资料页各项栏目的填写方式为:
姓、名:上下各两行,上中文下英文;
国籍:“CHINESE”字样在印制中完成;
性别:使用英文缩写,男为“M”,女为“F”;
出生地点:出生在中国的写省级行政区域名称的汉语拼音,出生在外国的写英文国名;
签发机关:“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和“IMMIGRATION DEPARTMENT,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在印制中完成。由中国驻外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领事机关和外交部授权的其他驻外机关签发的护照须在备注页上加注;
出生日期、签发日期和有效期至三项,按日、月、年顺序排列,月用英文缩写,日和年用阿拉伯数字。
9、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为机读护照。护照资料页设计采用国际民用航空组织推荐的格式。机读区设在封三个人资料页下方。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防伪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所有印制材料及设备均由世界著名的专业生产厂家提供,印制工艺精良,符合环保要求,安全防伪技术采用了当今世界制作护照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是一本高质量的护照
7. 香港民居内部图片
“非法侵入住宅罪”,构成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构成此罪的从重处罚。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
8. 香港特色建筑
第一阶段建筑风格:建有很多观音庙、天后庙、侯王庙,来保佑平安。在清康熙八年(1669年)复界後,很多潮州人及客家人迁入元朗、北区等地,香港著名围村有元朗锦田吉庆围、沙田博康邨旁的曾大屋、上水乡内的上水围、由彭氏家族兴建的粉岭围和九龙新蒲岗东光道的衙前围村。
深水埗的雷生春,湾仔的蓝屋都是著名的唐楼。因为後来开始改用三合土为建筑材料,唐楼的楼层可以多达7层。现在大部分战前唐楼由於城市发展及日久失修而慢慢消失。第二阶段建筑风格:维多利亚时期及爱德华时期的建筑风格。比较著名的有采用新古典主义设计的立法会大楼、以花岗石雕刻闻名的中环警署、第三代香港邮政总局、美利楼等。
香港会所大楼建於1897年,风格则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香港首次被认为是大厦的建筑物建於1904年6月至1905年12月之间。该建筑物由五个大楼组成,每个都有5至6层。当时由占姆·凯撒克与保罗·遮打合资创办的香港置地所兴建的。在香港,拥有30年代的现代竖直线条及德国包浩斯风格的建筑物只有中环街市和面临被清拆的湾仔街市。第三阶段建筑风格:太古城的设计重点是没有把土地浪费在铜像或地标身上。这样的设计成了新标准。1985年重建的香港滙丰总行大厦是香港第一个提供中央空调的商业大厦。
天玺是世界第7高的纯住宅大厦,其他还有君临天下、晓庐等等。摩天大厦中包括了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中环广场等等。其他著名的建筑物,例如: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等等。
9. 香港特色民居有哪些
北角 1.北角(North Point)位于香港东区中部,也是香港岛最北的地区。北角主要为住宅区,人口以福建人为主,因此又有「小福建」的称号。 附由九龙红磡区远眺北角的照片。 2.北角位于阿根廷努埃沃湾以北,圣马蒂亚斯湾以南的瓦尔德斯半岛的北部,故名北角 地理位置 北角的范围包括西至清风街天桥,东至健康西道/民康街的地区。而炮台山道/大强街以西的北角西区,一般被称为炮台山区;电照街以东的北角东区,曾被称为七姊妹区,但现时只有老一辈的居民才使用此称呼。部份人亦会以英皇道及渣华道交界作为北角及鲗鱼涌的界线。 历史 1880年,英军於北角设立炮台,开始了北角的历史。当时北角并无民居,但由於水深岸高,所以吸引了轮船公司及仓库码头的兴建,而皇家香港游艇会初期的总部亦在1900年代於北角成立。 1919年,香港电灯公司关闭位于湾仔的发电厂,於北角兴建全新发电厂,以应付需求大增的电力需求。1921年,当地开始兴建糖厂,然而因省港大罢工影响,其后改为发展住宅区,即现在春秧街一带。1935年,英皇道通车,带旺该区的发展,使北角成为新兴工业区。 北角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口不多,但战后随著大批来自上海的新移民涌入,人口开始变得愈来愈多。新移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春秧街、渣华道、马宝道等地,多居住於高级的新型楼宇。1950年代,根据当时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记载,北角区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现时纪录的保持者为香港的旺角区。) 此外,当时北角也有一个「小上海」的称号。随著1957年北角邨落成及北角码头启用,北角更为繁盛。到了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变成以福建人为主,因此北角的称号变成了「小福建」。 著名地点 城市花园 港运城 电气道 渣华道 七姊妹道 新都城 新光戏院 主要交通干道 东区海底隧道 东区走廊 英皇道 公共交通 地铁 港岛线:鲗鱼涌站、北角站、炮台山站 将军澳线:鲗鱼涌站、北角站 电车 巴士 新巴:2、2A、18、18P、19、23、23B、25、26、27、38、42、63、65、81、82 城巴:5、8X、10、25A、25C、41A、77、85、99、529、A11、A12、E11 过海隧道巴士:102、106、108、110、112、116、118、601、606、619、671、680、682、690、692、914、968 小巴 绿色专线小巴:25、33、39M、49M、56、65、69 红色公共小巴:筲箕湾-湾仔 (以上只列出全日行走的巴士及小巴路线) 渡轮 富裕小轮 观塘至北角 蒲台岛至北角 新世界第一渡轮 九龙城至北角 红磡至北角 2.北角 (Běi Jiǎo) 又名石狮头。广东省东南隅,南澳县南澳岛东北海岸。为北角山向北突出的岬角。北角山形似石狮,又名石狮头。长0.45公里,宽0.55公里。北角山海拔178米,由花岗岩组成。石质海岸。岬端岩石滩上有高程6.3米和3.3米的明礁。近岸水深8~16米,长有软珊瑚。 3.北角 Nordkapp 位于挪威北部的海角。地处马格尔岛北端,北纬71°,东经25°40′。位于北角东南80千米处的诺尔辰角则是欧洲大陆的极北点。北角还具有地理上的意义,它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间的连线,是挪威海和巴伦支海的分界;北大西洋暖流经北角流入巴伦支海后便改称北角洋流;北角扼摩尔曼斯克通大西洋的航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北角向西南至斯塔万格的连线是北欧地质构造上的一条重要分界。西为加里东褶皱带,东是波罗的地盾,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即以北角为终点。北角地区的地形是一片横切前寒武纪砂岩层的高原,沿海一面呈峭壁,海拔307 米,气势雄伟。北角还以夏季的极昼著称,有不少游船专程来观赏极昼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