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惯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饮食文化受地理因素影响,而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它们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大 ,这是形成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众多各具特色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1主食差异南米北面: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2口味差异南甜北咸: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我国北方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得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东辣西酸: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湿润多雨,春天多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日”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3食材差异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因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差异的现象。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沛,水产养殖也发达,人们就地取材;久而久之形成了“东南之人食水产”;而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畜牧业发达,久而久之形成“西北之人食陆畜.习俗。4饮品差异东北人爱喝酒、南方人爱喝茶、青藏爱喝酥油茶、西北人爱喝砖茶等等这些也是与自然环境分不开的。
中国幅员辽阔,饮食习惯确实与地域有关联,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